【资料图】
“当前,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个时机研究和重构零售支付系统和一系列相关业务,包括使用的工具、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个人消费贷等。”在2023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建议,商业银行可以对现有系统和以往的业务进行系统性回顾,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途径,从而把支付系统用得更有效,更好地符合保护隐私的要求,这也有助于为小额及个体的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寻找到更好的模式。
在回顾支付系统演进变化时,周小川分享了他的两个观察:一是支付系统方面,近年来支付系统的演进变化很快,商业银行体系过去是支付系统的主力,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从互联网支付到数字货币,到数字驱动的个人零售业务,商业银行的步伐似乎慢了一些”,“如何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未来的市场服务能力,值得大家进行研究”他表示。
第二个现象则是以互联网为入口,大家都在做数据驱动型的零售业务,特别是无指向型的消费信贷。周小川认为,数据驱动型的业务决策方向没错,但一些具体模式是否真实有效仍然存疑。当前,个贷和消费贷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但对什么样的消费应鼓励,什么样的消费模式不可持续要有清醒的认识。另外他提到,还需关注消费贷的流向问题。
从上述两个现象出发,周小川提出,总体看,我们应该重视支付系统,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支付领域的各种进展和说法,要冷静看待并注意区分,哪些是真正有用的,哪些是忽悠性的,比如说对加密货币等一些鼓吹言论。他建议,商业银行应该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对零售支付系统和一系列相关业务进行认真研究和重构。
对于如何更好运用数据驱动型业务,周小川认为,从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未来可能进一步细化的立法等方面来看,都强调要使用“最小有效”数据。“目前在数据使用上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大数据可以用于个人客户画像,数据越多越好,无论是否有用;另一种从保护隐私的角度,要求收集最小有效数据,而且最好是通过立法或者条例,规定哪些数据应该公开,可以收集、存储和交易。这两种倾向是不一致的,需要考虑哪些是合理有效、可持续的模式,特别对于个贷业务更需如此。”他表示。
“数据的重要性凸显让各方都很重视征信系统。”周小川谈到,目前一些传统的征信机构想向更大范围的数据发展,而金融科技公司想要访问征信系统,争议都很大。在他看来,业务发展对数据的依赖也有模糊性。就像刚才说的画像,鼻子、眼睛、嘴都很重要,头发就不见得那么重要。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体系,要考虑哪些是真正对自己有用的数据。
周小川指出,征信系统是金融基础设施。“一些平台公司通过设计信用分,用户只要在自己平台上多买东西、多用服务,就多给信用分,进而可以享受平台的某些优惠。”他认为,这就像“两个城市之间建高速公路,一方建一条只准本公司的车跑,另一方也建一条只准自己的车跑”,这样既浪费资源,同时在竞争上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基于此,周小川建议,公共基础设施的建立可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结合公私部门一起做,同时建设基础设施应出于公心,不能只为自己着想。
关键词: